因為民眾在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」發起周休三日提案,日前已超過5736人附議,政府必須在6月26日前回應,引發各界對台灣可能成為「亞洲第一個周休三日國家」的討論。昨天看到很多記者去訪問已經周休三日十年的圓神出版社,也有某間大學跳出來表示他們可以率先嚐試周休三日。
我覺得大學決定周休三日根本是件好笑的事,對學生來說,總修課學分又沒變,只是把課集中在某幾天內,這究竟有什麼差別?我們以前唸書時不是本來就這樣自行安排嗎?對老師來說也很莫名奇妙,本來就是有課才來,難不成還有上下班打卡?唯一有差的是學校行政人員,但他們本來寒暑假即使沒事做也都要來上班,與其周休三日,還不如讓他們寒暑假也一起放假,大家可能還會開心一些。
至於圓神出版社的訪問也很妙,我看記者去訪問了離開的和留下來的員工,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,離開的員工說,長官的心態不改變,只是把工作集中在四天內,其實壓力更大;留下來的說,周休三日很好啊,而且經過十年大家都已經習慣了。我對於這個訪談結果完全不意外,本來習慣制度的人就會喜歡留下來,不習慣的就會抱怨離開,離職的人本來就很少人會說前東家的好話啊,所以究竟是好或不好,還是見人見智。
以我這個十多年員工都不用進辦公室的老闆角度來說,即便我已經對員工管理較為寬鬆,還是不敢冒然施行周休三日制,因為可能要多請0.5倍以上的人力來彌補空缺,那增加的成本可能會太高了,所以重點不是在周休幾日,而是在分配給每位員工多少的工作量?
如果每周只要進公司4天,但給你的工作量是4天內絕對做不完的,你變成要每天晚上或五六日來加班工作,那有何意義?還不如直接幫大家加薪算了。別以為只有在辦公室才能加班,很多人都必需把工作帶回家做,結果放假還是一樣在家裡忙碌,也沒有加班費,那這種周休三日不要也罷。
所以老闆必需要也把工作量下修,調整成每周四個白天就可以完成的份量,這樣才名符其實周休三日。問題是,公司真的要很賺錢才有辦法這樣揮霍,因為老闆必需要多請一些員工,大家用輪班的方式,才能彌補周休三日全公司少掉一天的產能,否則別間公司一周上班五天,只有你們上班四天,那一定是會很沒競爭力的。你可能會說,我們拚一下,4天就可以做出5天的產能,別開玩笑了,如果真能如此,那八成是你們原本5天的工作內容就比較輕鬆的緣故。
就舉我們公司為例好了,我們提供的是客戶社群代經營維運的服務,總不能和客戶說,不好意思,我們員工只上4天班,所以五六日都不貼文、不回覆訊息,那誰能夠接受?肯定還是要提供至少5天的服務,有些同行甚至還有提供365天24小時的服務,但羊毛出在羊身上,想要服務做的愈好、時間拉愈長,就得多花錢請人來輪班才做得到,所以收的服務費用一定也會更高,那就看客戶能接受怎樣的價位?最後大家會在價格與服務上找到一個平衡點。
有人可能會想,所以才要由政府來規定全國統一只上四天班,每間公司都站在同樣起跑點就公平了。問題是針對很多服務業或勞力密集的工作來說,例如便利商店,如果要維持一樣每天每小時都有人上班,是不是立刻就墊高了很多薪資成本,企業真的能負荷得了嗎?再說了,現在是個世界地球村的時代,只有台灣快樂的周休三日,但其他國家企業都只有周休二日,這樣我們國家真的有足夠的競爭力嗎?
我覺得,與其提出這種不切實際的周休三日,還不如讓大家每天提早一小時下班,或是延後一小時上班,也可以每周有1-2天彈性上班日,讓員工自由選擇是否要居家辦公,這還比較有實施的可能,讓大家工作時更快樂一點,比起累的半死勉強放假,或許要更容易實現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