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天「突圍人生下半場」演講中,還有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概念,一個是憲哥不斷提到的「千萬不要以為人生上半場、下半場的比例是50%50%,也有可能是70%30%,甚至是90%10%」;另一個是福哥提到的「找出自己的天賦,好好學習自己的用法」。
其實聽演講或上課就是這樣,如果一整天下來,能聽到一個對自己有啟發的概念,就已經是值回票價了。那天講座裡李柏鋒老師也給我很多收穫,不過因為之前曾聽過他的AI講座,所以衝擊就小了一些。
憲哥說的道理真是再真實、簡單不過了,但很多人的確沒想過這件事,總想著辛苦工作大半輩子,然後「後半輩子」可以好好享享清福,等到和世界說881的那天到來時,才發現前、後的比例差很大,享福的時間可能只佔人生的1/10不到,但再多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而且最悲催的是,上半場辛苦工作時我們正當壯年,體力、腦力都處於巔峰狀態,但我們卻把大好的青春歲月全都奉獻給了職場,等到退休之後,已經沒有什麼體力了,說不定還病痛纏身,想再去追求什麼夢想也不那麼容易了。如果可以顛倒過來該有多好,年輕時拚命玩樂、努力追逐夢想,年長之後再來努力工作及回憶年輕時的美好。
這個觀念看似很不可思議,但其實我們下一代有不少人已經抱著這樣的態度在生活了,否則,為什麼那麼多人想當Youtuber或是直播主?他們為什麼不去找一份和大家都一樣的「正經」工作?沒想過這些工作再過幾年可能被淘汰嗎?因為工作時的自由、快樂與成就感,才是他們更在意的,薪水和未來發展性就先不管它了,反正真的混不下去時還有爸媽可以支援(資助)一下。
對我們這種傳統制度下長大的人來說,這種生活方式真是離經叛道,「少年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」,但又怎麼知道最後結果究竟是誰好誰壞呢?勇敢趁年輕時去做任何想做的冒險,不要乖乖朝九晚五上班,或許也沒那麼慘,當然,最好是能夠養活自己,不要給父母添負擔,這樣就足夠了。因為我們永遠都不曉得是那一天和世界說881,能夠每天不留遺憾的活著,其實也挺好的。
福哥的演講內容很豐富,說了三個小故事,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「學習自己用法」這件事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按照我的理解來說,如果把每個人自己當做一個工具或是軟體,你真的瞭解這個工具應該要怎麼用,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嗎?我們常常想瞭解別人,檢視別人的優點或缺點,但卻很少好好花時間好好瞭解自己,不曉得自己真正的天賦究竟是什麼,只是隨波逐流,過一天算一天。
以福哥來說,他發現自己對電腦真的很有興趣,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去鑽研,甚至今年又重新開始學寫程式,不是為了想當工程師賺大錢,但寫出了程式不但很有成就感,也的確在日常工作上幫了大忙,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天賦。除了電腦之外,他對「自己」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也愈來愈能掌握,知道每天該怎麼安排生活作息、如何工作最有效率?知道什麼事會讓自己心情不好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,自我覺察的能力也愈來愈強。換句話說,年紀愈長,他對「自己」這個工具的使用愈來愈熟練,所以可以在工作與生活之間,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。
其實這不就是論語裡提到的「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嗎?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活明白,究竟自己的天賦是什麼?究竟自己這個工具要怎麼用才會讓它發揮最佳狀態?可能一直在做自己不感興趣又做不好的事,每天都活的不開心,最後委屈痛苦的過完一生。所以真的應該停下腳步,好好找出自己這個工具的正確使用方式,做自己的主人,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以上是兩個聽演講的小收穫,和大家分享,希望我們都能真正瞭解自己想要的生活,快樂過好每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