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參加由104高年級舉辦的「突圍人生下半場」講座,他們邀請了六位知名講者,每人分享20分鐘,對於自己人生下半場的一些想法,給我很多的啟發,其中有一段話不斷被大家提到,是英國管理大師韓第所說的「創造新曲線,最理想的狀況就是你還在第一條曲線上時。」
我其實一直知道這個道理,只是沒想到有人說的這麼透徹。以前都是在「找工作」這件事上驗證這個理論—「千萬不要等失業了才開始找工作,那你會非常沒有籌碼,最好是騎驢找馬,這樣進可攻、退可守,可以談到比較好的條件」。沒想到針對人生的下半場,這個理論也是很適用的—不要等退休了才開始規劃後面的人生,最好一面工作一面思考、培養退休之後可以做的事,這樣才不會突然無所事事、手足無措。
昨天認識十多年的老友Richard坐在我旁邊,我們交換了一下彼此近況,他提到自己上了年紀,不再那麼汲汲營營在工作上,也想著早點退休,可以去做一些想做的事,但無奈有時工作還是很忙碌,希望接下來可以慢慢減少工作時數,開始為退休做規劃,他也問到我對退休有什麼想法?
其實我對人生下半場這件事和他有不大一樣的想法。或許因為我一直是在做「我有興趣」的工作,而且大部份時候都是一面工作、一面好好生活著,所以對我來說,或許這輩子都不會有「退休」這件事。換句話說,我可能不像大部份人一樣,人生有很明顯的上半場、下半場,上半場時每天朝九晚五只想著賺錢,下半場時閒雲野鶴就努力花錢,而是一直工作到最後一天。
我問Richard,既然他自己是老闆(股東),為什麼還要每天都去上班?難道公司沒有他就無法運作了嗎?他說公司有忙不完的工作,不過接下來他也考慮是不是減少上班天數,多留一些時間陪老婆一起去遊山玩水。說實話,如果你是老闆不是員工,有時候你可能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重要,就算不出現,大家通常都還是會運作的很好,甚至可能還會更好、更開心。所以很多時候每周去上五天班,更多是你自己長期養成的習慣,沒去上班心裡會有一種不安全感,而且別人都在努力工作時,你跑出去旅遊、看電影,好像又有很多罪惡感。
我有個小學同學旅居美國,在公司是一位資深工程師,過去2-3年因為疫情緣故,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居家辦公的,後來疫情過了,他也不想每天進辦公室上班,就和公司談了條件,可否一周進公室2-3天就好,其他時間他在家裡工作,公司同意了,甚至後來寒假他有1-2個月時間回來台灣,完全沒進公司但一樣在線上處理工作,公司也沒什麼意見。反正只要該做的工作都有完成就好,他每天工作多長時間?在那裡工作?是有很大的彈性的。
所以即使你不是老闆,只是公司的資深員工,但對自己工作能力有一定自信的話,也是可以和公司好好溝通談條件的,慢慢縮短「進辦公室」的時間,大不了扣一點薪水吧,反正你也省下了交通費、置裝費等等,不進辦公室的時間,就可以開始好好過下半場的人生了,不用等到完全退休那天才開始享受人生,因為等到那天你的身體還動不動得了,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
所以回到前面那句話「創造新曲線,最理想的狀況就是你還在第一條曲線上時」,我的理解並不是讓你「預先為第二條曲線做準備」,而是兩條曲線最好是平行的,而且不一定是只有兩條線,也可以是三條、四條、五條。如果可以一面工作,同時快樂的做任何想做的事,那不是更好嗎?而且我相信發展愈多條線,他們還會交互影響、滋潤,讓這些線條都有機會一起同步上揚。
我們公司有個能力還不錯的同仁,今年初想去甄試某個藝術研究所,竟然跑來找我寫推薦信,絲毫不避諱讓我知道她打算辭掉工作去唸書的事,我不但在推薦信裡把她好好稱讚一番,也很支持她為自己興趣繼續進修的想法,和她說如果考上了還是可以一面工作,可能就轉為兼職少做一些事就好,至少還可以維持一點生計。結果後來她不但考上了,還立即決定第一年就要休學,飛到日本最北部一個小漁村去打工渡假,一面學日文、一面體驗當地的原住民文化,五月就要出發了。
我會不會因為損失了一位優秀同仁難過呢?其實不會耶,因為她並沒有離開公司啊,她說即使在日本小漁村,只要可以上網,都還是會繼續做我們的專案,當然可能她會比較辛苦,又要適應新環境、學新語言,還要兼顧我們的工作,但也因為我們這裡還有一些兼職收入,讓她更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去冒險。當然,這只是目前想像中的理想狀態,未來如果真的忙不過來,或許她還是要做一些取捨的。
我舉這個例子,只是想和大家說,人生本來就不用分什麼上半場、下半場,說實話,就算我現在錢都存夠了,但要我馬上都不工作到處吃喝玩樂,也不一定就很快樂。工作除了賺錢目的之外,還可以有一些成就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覺,也不會和社會流行資訊太脫節,所以為什麼不能繼續一直工作下去呢?只要時間比重拿捏好,一面工作,也一面好好生活,這樣就是再好不過的人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