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看到一則新聞,可以幫忙產出文章內容的ChatGPT愈來愈流行,教育部將與大學討論,如何因應這股浪潮?將來勢必會有更多學生使用類似AI工具來幫忙寫作業、報告、論文,學校、老師究竟要禁止還是擁抱呢?如果想禁止應該要怎麼做?問題是真的禁得了嗎?
我覺得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,而且是全世界所有老師都馬上就要面對的問題,或許大家有個統一的原則或方向會更好一些。
我以「全面禁止」或「徹底擁抱」兩種方向,分別來說說看自己的看法。
一、全面禁止使用AI:
除了明令公告禁用AI之外,接下來就要看如何可以防堵了,可能有以下幾個方式:
1.利用檢測AI的系統。老師養成習慣,把所有學生傳過來的內容都先丟進系統檢查一遍,如果可疑率超過五成以上則發回重寫。當然,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先進系統檢查一次,確定合格後才能上交,交作業時附上系統給分,老師改成抽查方式,一旦抓到不誠實,給予零分、記過及重修處份。
2.請學生在學校現場完成作業或申論考試,手寫答案,當然不能使用3C設備查找。但如果是要花長時間完成的論文就比較麻煩一點,可能還是要回到1的方法。
3.交完作業之後,老師會在課堂上隨機抽學生起來回答作業內容,如果是自己親手寫的報告或文章,應該會很有印象,如果完全回答不出來,那就視同作弊。
4.作業題目不是一行字而已,而是給一個需要更深刻理解的題目,就像現在比較流行的「素養題」,可能光題目就落落長,就算把題目丟進AI,也不一定能瞭解究竟要怎麼回答才對,只有真人才比較能回答出來。
或許還有其他杜絕方式,歡迎大家繼續腦力激盪。接下來,我想說說另外一種可能性。
二、徹底開放,擁抱AI:
用疏導的方式,把禁止改成協作,讓AI變成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小學考數學,一定只能用紙筆來計算,但等長大之後要考更難的數學題目時,就可以帶計算機輔助了,因為那時要測試的已經不是你的加減乘除,而是你的邏輯推理思考力。未來AI也可能會變成像計算機一樣的工具,只是看要如何去善用它?我覺得有以下幾種可能:
1.上課直接教大家如何使用AI系統?如何下正確的指令?如何透過不斷對話、不斷修正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答案。
2.教大家如何判斷及驗證AI產出的結果是對是錯?盡信AI不如無AI,要抱持懷疑的精神,才不會被AI牽著鼻子走,但要如何判斷它的對錯,其實是一件很難的課題。
3.教大家如何把AI產出的內容做二次加工,變成更好的作品。不論是AI產出的文字或繪圖內容,我們都可以結合自己想法,再延伸讓它變得更好,但至少要具備這個加工的能力,把一個可能只有60分的普通成果,變成90分的精彩作品。
4.教大家如何產出與眾不同的內容?因為大家的AI都是來自同一個大數據,很容易出現差不多很像的作品,老師可以教大家在某些地方加入自己的創意或是過去經驗,讓這個作品變得更加獨一無二,並且具備你自己的風格味道。
5.因為有AI輔助,所以應該可以節省大量時間,乾脆直接把寫作業或報告時間縮短,或增加更多的份量。例如每次在下課前5分鐘就請大家完成今天上課心得感想,或是本來回家只要寫一篇500字的報告,現在改成運用AI+Google+查找資料,寫出一份一萬字的小論文,並且要在文章中註明那些是AI寫的(就像現在的引用說明)。
6.教大家整合多項AI工具的能力。本來可能要分組多人完成的工作,現在透過不同的AI工具,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了,例如AI做出圖表、AI產出簡報、AI產出影片等等,未來一定會有愈來愈多AI工具,但要如何統整及活用,也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。
因為我們經常是考試領導教學,所以除了上課要教大家如何善用AI之外,測驗時也應該改變方向,多測驗一些AI做不了的事,畢竟如果AI都做得到的事,也沒什麼好考的了。例如可以增加大家上台報告時間,練習口語表達或簡報能力,或是出一些情境題,讓大家練習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,這些都是AI做不到但又很重要的能力。
綜合以上看法,我個人當然是比較傾向接納和擁抱AI,畢竟這已經是個不能改變的趨勢了,一味防堵終有一天還是要潰堤的。
其實更深層還有一個問題,好像至今還沒人做過相關研究,再過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當人類愈來愈仰賴AI產出內容時,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嗎?因為我們可能會愈來愈懶得「動腦」,凡事都有AI會給意見、給答案,我們只要做篩選和決定就好,大腦會不會因此而退化呢?或許並沒這麼悲觀,大腦還是會在其他用途上發揮能力,只能等時間告訴我們答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