權心權意 人生權觀察 時事權觀點

感覺在慢慢消失中的元宵節

on
2023 年 02 月 16 日

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陸續落幕了,自從另一半不再在相關產業工作之後,我已經好多年沒看燈會了,今年是因為剛好有到國父紀念館看畫展,就在傍晚時順便看了一下那裡的花燈,不曉得是不是因為當時天色還不夠暗,所以並沒看到太多驚喜。

其實,從小到大,我一直對看花燈這件事興趣缺缺,不就是一個很假的大型發光物體,不曉得究竟那裡好看?記得小學時都有做花燈這個作業,我們要使用鐵絲加紅色、綠色玻璃紙,或是竹子加宣紙,做出各種造型花燈,在裡頭再放入一個燈泡就完成了。但我從小就沒有美術天份,所以這個花燈作業通常都是哥哥幫忙作弊完成的,我只有在一旁驚嘆的份,交作業時也很心虛,很怕老師問我這真的是自己做出來的嗎?

我還蠻喜歡看這種親手創作的花燈,因為每個花燈都是獨一無二的,雖然不會動,但可以用簡單道具就做出各種造型,真是手藝和創意的展現,有些作品很讓人感到佩服。曾幾何時,好像就再也很難看到這種親手做出來的花燈了,取而代之的,是各種「機器花燈」,花燈愈做愈大,各種燈光愈來愈華麗,但卻彷彿少了一些靈魂,就覺得很假很無趣,甚至有些花燈展覽每年都是同樣的贊助廠商,同樣的作品,只是從倉庫拿出來擦乾淨再擺出去而已。

說實話,我已經完全忘了為什麼元宵節要看花燈?這個習俗是為了什麼?小時候除了做花燈之外,我真正會DIY的應該是燈籠,但當然是最簡單的那種,把奶粉罐打幾個洞,上面綁一根棍子,中間下方插上一根爉燭就完成了,有好幾年時間每到元宵節,我和哥哥都會提著自製鐵燈籠到街上晃幾圈,當時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是拿塑膠有造型、用燈泡的燈籠,還有點自慚形穢,至少人家不用擔心提到一半火就被風吹熄了。

不過用爉燭的燈籠也有好處,一來我們的燈籠火光是會晃動的,看起來比較自然一點,二來是提到一半無聊了,我會找個角落停下來,把奶粉罐上方的鐵片當成鐵鍋,用燭火加熱之後,放一些葉子上去炒,好像做菜一樣,和鄰居玩起了家家酒,這可是小時候少數難得可以偷偷玩火的機會。

幾年後長大了,我就再也沒有提過燈籠了,有幾年時間,大家都開始瘋搶政府發的生肖造型燈籠,自製燈籠這件事就伴隨著我長大,徹底消失在元宵節文化裡了,再過個幾年,就連提燈籠這件事也不再流行了。小時候因為比較早睡,街道巷弄沒那麼多燈光,所以提燈籠還有點意思,現在到處都是便利商店24小時的燈光,想找一個黑暗的巷子都很困難,當然也就沒什麼提燈籠的氣氛了吧。

我記得以前台灣只有台北有燈會,去看燈會其實並不是為了看花燈,只是想人擠人,感受一點最後的年味,因為元宵節之後年就過了,要收心上課上班了,燈會裡除了花燈之外,還有各種攤販,就像一個大型流動夜市,一面逛一面吃小吃很是熱鬧有趣。不曉得從那一年開始,燈會的主角不再是花燈,而是變成各種燈光秀,燈會的地點也不再停留在台北,剛開始是全台灣巡迴展出,接下來就變成各地都有自己的燈會,就像全台各地都有跨年表演一樣,雖然我知道是為了公平性,但總覺得大家的展出內容都差不多,而且燈會的性質慢慢和以前也變得愈來愈不一樣了,更像是一場「燈光藝術展覽」,每次去參觀完都有種很失落的感覺,完全沒有小時候「看燈會」的氣氛,所以現在連去逛的動力都沒有了。

其實別說做花燈、提燈籠、逛燈會了,現在連「過年」的氣氛都沒有了,要不是打開大陸春晚節目,我都一點也不覺得正在過年,彷彿只是一個比較長的假期而已。還好另一半有很多家人會在過年時來吃飯、打牌,大家團聚在一起,才帶來了一點過節的味道。上面講了這麼多回憶和感慨,說不定其實並不是年味消失,而是我變老了,才會變得一直懷舊吧?

TAGS
RELATED POSTS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