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星期,網路上最熱門的話題,就是「抱怨流水席」事件了。其實這次我隔了很久才跟上這個話題,還是看了懶人包才瞭解始末,主要是原本我以為這個抱怨沒什麼大不了的,應該很快就沒人討論了,沒想到原PO後來接二連三出來回應反擊,再加上原本的準小姑也不甘願跑出來加碼爆料,就讓戰火不斷蔓延下去了。
很多人剛開始看不爽原PO的理由,是她對流水席與高雄鄉下的批評,其實我倒覺得她只是吃了誠實豆沙包,不加掩飾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而已。如果站在新郎、新娘的角度,這種爭執真是再正常不過了,流水席和飯店喜宴的差別,豈只是費用和菜色而已?不相信去問問經驗豐富的婚顧公司或主持人,兩者之間有多大的差異?
從賓客收到喜帖時的反應(看不出來喜宴的地點在那裡?流水席紅包該包多少?要穿什麼比較適合?)、準備喜宴時的難易度(在飯店不畏風雨,還有停車場;流水席遇到大雨或寒流會比較困擾)、喜宴進行時大家感受到的氛圍(飯店是樂隊歌手+浪漫音樂,還可以放成長影片;流水席可能是那卡西+脫衣舞,還有人一直上去唱卡啦OK)、喜宴中新人多次入場的感動(飯店可以把燈光調暗,新娘也換上不同的禮服多次入場;流水席完全沒人管新人換了什麼衣服,每人都只顧著吃飯喝酒聊天)、喜宴結束時送客合照場景(飯店有特別佈置的鮮花+背板;流水席可能背景就是鄰居家或宮廟門口)等等,飯店和流水席之間的差異真的太多了,對於很多人來說一生只有一次的喜宴,從小到大參加了別人那麼多場婚禮,總會對自己的婚禮有著很多期待和想像,如果和預期落差太大,心中怎麼能夠勉強接受得了呢?
站在旁觀者或是參加者的角度,我們可能只是單單覺得流水席的菜色也不錯吃,有養眼的脫衣舞看也挺好的,紅包還可以包小一點,反正那不過是我們人生中參加的無數場喜宴中的一場,不在飯店還挺新鮮的。但對新人來說,這會是一輩子的紀念,如果要邀請親朋好友來,當然也會和面子有關,誰會希望自己的喜宴最後給朋友的印象只是「菜還不錯吃、舞台上主持人很吵」而已?
有時並不是什麼貧富或城鄉差距,就是兩人背景不同,從小到大接觸的經驗不同,導致對婚宴的想像很不一樣罷了,就像西方人喜歡在戶外辦Buffet喜宴,但我爸媽從小就對我說最討厭喜宴吃Buffet,一大堆人拿著盤子去排隊搶菜,像乞丐一樣,絕對要一人一盤、有人分菜才比較優雅、正式。這種巨大的想像差異,並不一定都有辦法找到折衷作法互相妥協,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乾脆多辦個幾場,例如在北部就找飯店、在高雄就辦流水席,不用把所有親友都擠在一場,名義上是體貼賓客不用南北舟車勞頓,其實是可以滿足兩邊新人的不同心願,缺點是要多累幾場,甚至多花一些錢,但凡事總是沒有十全十美的。
所以過來人都知道,討論婚宴的過程,是新人最容易發生爭執的時候,這是為什麼後來會跑出「婚顧」這種行業,他們必需在瞭解雙方想像之後,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,滿足大家的期待,有時要考慮的不只是新人,還有雙方家長們各種天馬行空的要求,舉辦一次喜宴,就和打完一場仗差不多,能夠最後全身而退、皆大歡喜,需要豐富的經驗、很多的溝通、互相的體諒,是相當不容易的一個任務,因為對喜宴意見不同最後吵到分手的,絕對不只匿名公社PO文抱怨的這一對準新人。
至於後來又扯出買房子掛在誰名下的爭議,其實我們這些旁觀者真的沒什麼好批評的,結婚又不是合夥開公司,本來就沒有「公平」這件事,一切都是「你情我願」的結果,外人是很難判斷是非曲直的,濃情蜜意時什麼都有可能答應,等吵到分手時就什麼都拿出來說嘴了,還是好聚好散,不要再糾結這些過去的紛爭,大家趕快各自去尋找下一段磁場更接近的幸福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最後,我覺得比較奇怪的是,這個事件沿燒至今,怎麼都沒有婚顧公司跳出來趁機打一下廣告?分享一下他們的經驗和做法,可以讓大家體會到結婚找個好婚顧的重要性,應該是很不錯的行銷機會點喔。